2022年8月27日,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分论坛“双碳目标下的环境、人口与社会:空间利用、资源管理与废弃物治理”于线上顺利举办。围绕“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与社会学新使命”的年会主旨,此次分论坛聚焦于“双碳目标下的环境、人口与社会”主题(以下简称“双碳”论坛)。
“双碳”论坛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口与生态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学学刊(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联合主办,论坛召集人为张劼颖、龚文娟、卢春天和朱迪。来自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河海大学、河北省社科院、广东省委党校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三十六位师生进行了会议发言,共同探讨“双碳”目标背景下,环境与社会治理领域的新议题和新进展。
论坛议程分为“基于双碳目标的环境治理、环境认知” “绿色转型、废弃物治理”“环境问题与人口健康、环境风险传播与环境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社会治理现代化”四个单元。线上参会人数最高达70余人。
上午8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劼颖致欢迎辞,她首先向相聚云端的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接着介绍了此次论坛举办的初衷和征文情况。“双碳”论坛致力于为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各院校师生的广泛支持。此次论坛除了以往经典的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议题之外,也融入了前沿议题,如“双碳”“废弃物治理”“循环经济”“绿色转型”等。
厦门大学人口与生态研究所龚文娟致开幕辞。首先,她向参会学者对论坛的关注和支持致以诚挚谢意和热烈欢迎。她介绍了此次论坛的基本概况,包括论坛主题的由来、与会人员组成和论文投递情况,指出本届论坛参会学者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论坛来稿内容涵盖技术、人口、组织、制度与文化等方面,研究成果具有多学科融合特点,围绕“双碳”议题,跨学科合作是未来研究趋势。此次论坛为环境与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多学科的视角,为跨学科合作打下基础,又顺应了未来社会学发展的新形势。
上午8:15,论坛学术汇报正式开始,第一单元主题为:基于双碳目标的环境治理、环境认知。该单元由厦门大学人口与生态研究所龚文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朱迪和赵梦瑶评议。9位学者围绕单元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一是从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探讨了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点讨论了食品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可持续的影响;二是公众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主体,环境信息公开与居民居住环境等的改善都会对居民的环境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共享电单车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对碳减排的效益评估。
上午10:30,全体参会者进行线上合影,为此次会议留下珍贵影像,记录来自全国各地参会者线上齐聚一堂共话“双碳”的实景。
论坛第二单元主题为:绿色转型、废弃物治理。该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劼颖主持,张劼颖和北京师范大学张冠李评议。9位发言嘉宾从废弃物源头和废弃物治理两个角度开展了讨论。一方面,学者们围绕村庄环境治理效果评价与村民环境参与行为、农村小微企业绿色转型、探索食物浪费的成因等从源头方面探索环境治理之道。另一方面,学者们从废弃物治理端讨论了我国环境政策变迁的实践逻辑、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策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系统运转等。
下午1:30,论坛第三单元正式开始。第三单元主题为:环境问题与人口健康、环境风险传播与环境社会治理。该单元由中山大学方芗主持,方芗和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评议,9位学者主要探讨了以下三方面话题:一是环境风险治理中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以及地方性知识重构过程中出现的市场经济与国家整合的特性;二是社交媒体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以及污染密集型行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公平正义问题;三是环境社会组织和政府等主体在环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论坛第四单元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社会治理现代化。该单元由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主持,卢春天和浙江师范大学陈占江评议,9位学者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与交流。一是从宏观层面讨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自信、生态治理的哲学意蕴以及我国政府生态环境领域的注意力分配等;二是从中观层面讨论了双碳背景下我国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和优化路径;三是从微观层面的典型案例着手,讨论了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环境-社会三者的关系。
热烈的单元讨论之后,论坛召集人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向全体参会师生、应邀承担主持和评议的各位老师,以及负责论坛组织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衷心感谢,并相约于2022年11月在福州参加环境社会学2022年学术年会。下午18时许,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双碳目标下的环境、人口与社会”分论坛圆满闭幕。
撰稿:厦门大学 林申华 张潇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苗效东
编辑:刘美君 何静 龚文娟
审定: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