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闭幕后,学校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推动学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2024年3月14日下午,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与社会工作系教工联合党支部同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共建联学两会精神,研讨高校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双方学院党委书记、委员,支部书记、委员,教师党员代表,办公室主任,党务秘书等参加会议。会议由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莉颖主持。
会上,大家通过观看两会专题视频《信念》,更加直观地从全国两会看中国发展。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委员、环境科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陈荣副教授表示,全国两会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校,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加深理解和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要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绿水青山”如何科学地转变为“金山银山”。
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与社会工作系教工联合党支部书记、社会学系主任黄晓星教授表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是习近平总书记改革方法论之一。生态文明思想,也是要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两个学院在环境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等专业方面都在践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希望两个支部借此机会建立联系,共同推进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高校新的贡献。
“新质生产力需要靠技术创新,这就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环境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党员张增凯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支部共建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在绿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中找到两个学科合作的融合点,从而推进学科发展质的突破。
“两院教师不仅在研究志趣上多有交叠,并且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有一些相似的做法,例如注重实验与实践。”社会学系与社会工作系教工联合党支部党员、人口与生态研究所所长龚文娟教授表示,长期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社会发展,既需要技术攻关、也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涵育。例如在“两山”理论的孕育发源地长汀,同为水土流失治理议题,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和论证,是跨学科研究的合作点。
与会人员在交流碰撞中,发现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有着学科之间诸多合作的契合点,例如在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环境健康素养、社区绿色治理、环境教育、跨学科学生大创团队等方面。双方支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非常高兴看到今天面对面的共建联学取得这么多实质性的进展。”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书记王晟认为此次会议实现“三个加强”的成效:一是加强理解两会的政治属性,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发挥人民民主优势;二是加强对两会精神的学习,加深对两会关键词的理解;三是加强落实两会工作要求,包括加强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坚持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一体化建设两个方面工作的落实。希望通过切实加强两院在科学技术、理论探索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发挥专业力量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厦大智慧、两院的智慧。
社会与人类学院党委书记王晓丽表示,落实两会精神,在高校非常重要的是要落在教学科研实体单位。两个支部的共建联学,非常及时而有必要。同时也有助于引领学科走出传统固有习惯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寻求学科新的增长点。这也是探索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通过学院党委搭台,支部形成制度化共建交流机制,发挥专业领域优势,促成学科“1 1”新的交叉融合点,围绕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为科教兴国、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作出学科贡献。同时也希望双方共同开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为学校新成立的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作出理论贡献。
交流座谈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服务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
(文:刘美君 图:张璐婧 审定:毛毛)